【核心提示】
●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汇聚起蕴藏于人民之中的磅礴伟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排除万难、行稳致远、成就功业
●新征程上,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 唐健
家和万事兴。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大局提供了指导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煌煌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共同奋斗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早已被刻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开拓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各族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荆斩棘,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山河。自古以来,中原和边疆人民就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投身建设伟大祖国的光荣事业,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壮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同体意识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脉。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73年前,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历史篇章,共同体意识有了牢固的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书写的,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民族的文学家、艺术家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奋斗目标,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铸就了中华文化新辉煌,共同体意识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近代百年抗争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锤炼锻造史,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成就,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真心拥戴与全力支持,只有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党才能汇聚起蕴藏于人民之中的磅礴伟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排除万难、行稳致远、成就功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民族共同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就能在党的领导下自觉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思考问题,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最终使得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具体利益都能得到更好实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既会遇到暗滩礁石,也会面临惊涛骇浪。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设身处地为彼此考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持续夯实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充分激发多民族国家的巨大潜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阶段性特征,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筑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堤坝,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团结和谐,则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反之,则国家衰败、社会动荡、人民遭殃。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凝心聚力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深化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各民族要始终携手而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民族工作要始终把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平衡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在发展中维护民族团结。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我们要牢记“国之大者”,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充分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做深做细做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坚决不做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团结奋斗中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